旅遊景點

  • 涼州街108號店屋
    「鎮記」為所有人之祖父林鎮標先生於西元1925年興建,西元1927年竣工,建物落成即從事人蔘買賣,至西元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無法自韓國進口高麗蔘而停止營業,後陸續出租為洗衣店、電器行等營業,並於西元1976年出租給弘揚西裝社至今。
  • 舊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小使室及便所
    建物原係為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生徒便所、職員便所及小使(校工之意)、湯沸、浴室及物置室,約建於1927年前後,與大禮堂皆同有代表臺灣教育史之價值;後來小使、湯沸、浴室及物置室曾變更為琴房使用。
  • 冷水坑溫泉區
    冷水坑溫泉位在七星山與麻瘋山(七股山)間的東側谷地,原是一標準的爆裂口,後遭天然侵蝕及人為開墾,僅剩下不明顯的凹谷外形,主要的岩石為凝灰石角礫岩及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泉源附近岩質大部分受熱液換質作用,呈黏土化。冷水坑地底湧出的泉水約在攝氏40度左右,遠低於其它溫泉區水溫因而得名。這裡也是台灣唯一的
  • 有記茶行
    有記茶行建築由前後二棟建築構成。前棟為傳統磚構造形式,建物現況仍舊良好,紅磚構造形式應是1922年創建時的原貌,推測除了臨建興街店口淺短的小騎樓外,一樓當作茶行店面使用,二樓則是住家及倉儲空間。後棟建物建於何時並無資料可證,一樓為精製茶工場,焙籠間及焙茶窟為其特徵,二樓則為倉儲空間,與三樓的神明廳住
  • 明星咖啡館
    1.本棟建物約建於二次大戰後期,設計風格屬於簡約之街屋形式,目前做為明星咖啡館使用。2.早期許多臺灣文學作家曾在此駐足創作或編輯文學刊物(如黃春明、林懷民、季季、陳若曦…等),具有文學歷史意義。
  • 臺北傳奇
    本作品系列透過六種主題的結合,幽默的視覺表現,傳達出社區與場域精神。金庫破牆而出的超現實畫面象徵了本地的商機與潛力;擬人化的可愛小動物群,呼應了本社區中的各種商業活動與民眾的行為,原本冷灰單調的捷運機房牆面與出口,因為這些元素的加入而活化,變身為具有美感及話題性的藝術作品,既增進了公共空間的親和性,
  • 草山教師研習中心
    市定古蹟「草山教師研習中心」位於北投區陽明山建國街二號,原是作為草山公共浴場 ,創建於一九二九年,草山溫泉遠近馳名,當時建造這座規模宏大的公共澡堂,內分男女浴池,其八角形浴池最具特色。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之後,公共浴場遭廢,作為陽明山管理局辦公廳舍,現在改為臺北教師研習中心。
  • 大屯山系-關渡親山步道
    成群候鳥飛越關渡綠色平原的姿態真是好看,從山坡上俯視這景象,不失為另一種幸福。放眼望去,淡水河依傍著觀音山、山環水抱臨向關渡平原,而繁華的臺北大都會已在遙遙遠方,整個臺北盆地盡收眼底。 所以即使從捷運站到天際線還真有點距離,但一路上距離早已不成問題,沿途回首有這般好風景,恐怕只會加緊腳步向前,因為「
  • 大千百貨
    建築位於大稻埕地區曾經繁華一時的重要地段,屬於五坎氏的大型街廓建築,為簡潔的現代主義形式,且保留日治延平北路典型的立面形式。主要構造為加強磚造,後來經鋼筋混凝土整修及鋼構桁架的結構補強所形成之混合構造;屋頂則為圓桁木構架面舖白瓦。外牆立面中央的尖型山牆、柱列與窗帶形成規律性的排列。
  • 臺北市孔廟
    臺北市孔廟於1927年興工,座落於文風丕盛的大龍峒老街裡,在臺北市政府規劃推動的都市更新下,與大龍國小、保安宮形成「廟、學、宮」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具有典儀場所、儒學象徵與市定古蹟等多重意涵。 臺北市孔廟採曲阜本廟建築形式,樑柱門窗皆未刻字顯得樸實又莊嚴,其布局依序為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
  • 稻草人
    稻草人守護農田的稻穀,不怕風,也不怕雨,與天上的鳥兒鬥智,鳥兒往往心存忌憚,不敢飛下來,啄食農作物。臺北市敦化南路與和平東路口的槽化島上,站著一尊以大理石製作的稻草人裝置藝術,這尊稻草人,外型像是一個立方體,佈滿了紋路,細看才會發現紋路的的疏密之間,隱藏著一個像是用稻草堆積起來的稻草人。 設計這座公
  • 意在臺北
    1884年臺北城竣工,時值清法戰爭,巡撫劉銘傳來臺督辦軍政,坐鎮臺北府城,籌建城內府衙學堂,鋪設鐵路、開創郵政、電訊之制,奠定臺北新興基礎;此後日人據臺,臺北城起城落,以迄光復,日漸繁榮,蔚然全臺首善之都。四座銅雕,意取劉銘傳等古今之人,規劃、俯視臺北城之發展;一座城市浮雕,翻刻臺北建城後之街道,呈
  • 照明淨寺-情人廟
    照明淨寺(又稱照明寺、情人廟)座落於北投軍艦岩前之山坡上,四面環山,環境清幽,視野開闊,向前可以看到關渡平原,站在此地向前遠眺關渡平原,頓時覺得心胸開朗、心情為之輕鬆。 這裡的建築相當有特色,主廟像是尖塔型,上面一隻龍盤踞在上頭,感覺極有靈氣。照明淨寺的主神為保佑健康、婚姻、光明及財富的「四面千手觀
  • 大屯山系-忠義山親山步道
    忠義山又叫小八里分山,石階攀登、林蔭密佈是其最大特色,慢步攀登、享受林間涼爽,是極佳的有氧運動場地。忠義山親山步道位於臺北藝術大學後山的忠義山親山步道,沿途林木密集,路徑遮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條原始幽靜的步道,對怕晒的山友來說,這裡是最佳之選的路徑;只不過沿途多處石階,尤其是登頂前盡是上坡石階
  • 飛行計畫
    飛行對於人類來說就如同親臨駕馭自由的快感,本作品的創作是以懷抱對生命的關懷與熱忱,藉由表現人對飛行的意念,傳達生存環境與人能合諧共存關係。 場域的經營如同收藏著過去物品的博物館情境。因此,未來、過去與當下觀者的想像,共同形塑並牽動觀者內心對作品產生的感動,進一步讓觀者從中尋找與自身想法較為接近
  • 監察院
    監察院建築為日據時期臺北州廳,當時殖民政府將臺灣行政區域劃分為五州三廳,臺北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臺北市、臺北縣、宜蘭縣及基隆市。
  • 波麗路餐廳
    本店位於本市民生西路314號,初建於1920年代,後於1934年餐廳開業後進行裝修,並於1947年由畫家顏雲連先生設計改裝。建築為呈現本土日據時期現代風格,且餐廳為本市早期人文思想及餐飲消費象徵地點,為本區僅存早期之興業餐廳,目前仍維持餐廳營業。原始店屋構造原為二進承重牆,第一進之二樓及三樓地板構造
  •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之坐落街廓,自清代以來為台灣重要出入門戶,更為台灣現代化的發起點,街廓內建築現況仍保持日治時期風貌。
  • 蔡合源宅第
    本建築物所呈現之總體價值具有保存價值,足以彰顯在地建築技術。本建築物建於戰後之商店建築,有相當之建築品質,為台灣光復後之首批之建築式樣。
  • 黃氏節孝坊
    同治九年(1870年),黃氏年五十一,受旌表,賜金三十兩,聽本家建坊,並建節孝祠。光緒八年,黃氏之子王天錫為旌表其母節孝事蹟,籌建牌坊,親自前往泉州延聘工匠,選購石材,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內。節孝祠則延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日時才建成,但卻因日人徵地官用,而強迫拆除移建於圓山公園。明治三十
  •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為臺灣較少見的佛教石窟,佛教密宗護法神有五大明王佑稱五大尊,不動明王為大如來之化身,屬密教之真言宗,在台灣並不多見 。一九二五年日人佐野庄太郎為配合其所經營之溫泉旅館而倡建,規模小巧,前有手水臺及近來所建拜亭,洞旁清泉飛瀑,景色幽雅,可謂北投勝景之一。
  • 臺北市交通資訊中心
    臺北市交通資訊中心展示本市智慧型運輸發展成果歷程與交通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示呈現讓民眾參觀,以增進民眾瞭解本市交通控制設施及智慧型運輸發展。本中心目前主要包含十大展示區,分別為智慧型運輸系統區、歷史回顧區、交通工程區、停車資訊系統導引系統區、自行車區、交控中心控制台、大眾運輸系統區、公車候車亭區
  • 信義公民會館
    在臺北信義區的一隅,有幾棟緊緊相鄰的低矮住宅,這略顯擁擠的建築,記錄著一段舉遷來臺、屬於榮民的笑淚故事,這裡就是當年臺北市早期的眷村「四四南村」的舊址。 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不斷提升,老舊的房舍不符需求,市政府原本預計於1999年將居民遷出重建,但在文化界鼓吹之下,市府將此處規劃為信義區的文化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