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
    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培育臺灣服飾設計人才位處富文化特色的艋舺地區,「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過去是大家所熟知的臺北服飾文化館;現在,這裡以服裝產業創意新地標之姿,加上周邊的艋舺服飾商圈(大理服飾商圈)為腹地,打造為一座3層樓的時尚基地。整棟外觀為磚紅色的大樓,館內整體設計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期待
  • 古亭河濱公園
    古亭河濱公園位於永福橋至中正橋間,單車從思源街沿著自來水博物館方向騎到底就可進入園區內,斜坡道種植灌木排列出「古亭河濱公園」字樣別具巧思。夏日午 后,避開烈日,來這裡吹吹風,公園內有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等一應具全的運動設施供市民使用。古亭河濱公園綠地廣闊,橋下有涼風習習。喜愛來此地打球的 球友都知
  • 艋舺王宅二進遺構
    恆安醫院為昔日王益興船頭行舊址,據王氏族譜記載,王義德於嘉慶17年渡台經商,於此設立王益興船頭行,專營北郊生意。船頭行原為五進大厝,於日據時期改建為診所,目前僅存第二進木門框遺構。
  • 原臺灣軍司令部
    國防部原為日據時期臺灣軍司令部,1912年臺灣總督府設置軍司令部,1919年開始興建,其址與清代的軍備局相鄰。日據時期臺灣軍司令部司令官由日本天皇認命指派,司令部內設有軍事幕僚、武器、法務、軍醫及獸醫的相關部門。建築物一樓採仿石砌高台基,二樓以上面磚為紅色,搭配白色橫帶裝飾,為當時流行的洋式式樣。光
  •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
    (一)依建成地政事務所收錄之土地登記謄本得知,明治43年(1910)即有永樂町二町目五十三番地登記於林祖壽名下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後於大正11年(1922)4月1日記載建物敷地面積,計:九厘二毛九系。(二)根據「台灣大百科-台灣建築人物誌」中有關著名大司傅陳應倫記載,應倫司在明治37年(1904)遷
  • 臺北公會堂
    臺北公會堂俗稱中山堂,為二級古蹟,地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九十八號。民國十七年,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因應一九三0年代臺灣的社會有較多的變化,民間文化活動較蓬勃,因此臺北乃有公會堂之建,日人拆除清代留下的欽差行臺,利用其址建公會堂,內設大會堂、小會堂及餐廳等,為當時臺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
  • 下內埔營舍
    下內埔營舍乃早期國軍工兵自建之營舍,係磚牆與木桁架屋頂構造物,嗣後成為單身退員宿舍使用,建物南北向,成平行式佈局,保存非常時期退員生活文化、記憶、空間之環境氛圍,具歷史意義與特色。
  • 臺北市中山堂
    臺北市中山堂二級古蹟參觀方式開放參觀時間:1、周一至周五-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預約導覽及現場申請導覽:參觀本所二樓之水牛群        像圖、中山堂建築風華、蔣介石辦公室、中正廳、        光復廳、堡壘廳…等景點。       2、假日           (
  • 中山堂
    臺北市中山堂前稱「臺北公會堂」,建於1936年,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整體設計恢弘典雅,為當時臺灣少見之大型公共建築。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更名為「中山堂」。民國38年政府遷臺,中山堂曾做為國民大會議場及立法院議事廳。民國58年歸臺北市政府,隸屬民政局。民國81年經內政部列為國家二
  • 黑美人大酒家
    日據時期乃一café(咖啡廳),乃當時洋式休閒空間之代表物,反映早期台人優雅生活的一面。戰後改為萬里紅酒家,再改為黑美人酒家,直至1996年才閉店。它長期是台北最高級酒家,不少名人常在此聚會,其中,二二八事件時,有台灣仕紳聚會。此外,台北富商多在此談判交易,甚至有政商在此協調。
  • 安西街周宅
    本案位於大稻埕公園北面,人口密集、商家林立,各行各業均有。50~60年代在歸綏街未拓寬前,此區巷弄雖小,但往來人潮眾多。街道拓寬實施後,又因社會環境需求而開闢公園、停車場等,政府的土地徵收,使該聚落人口搬遷、流失。本屋使用狀況良好,該巷共9戶人家,並無空屋閒置。時至年終,因地處年貨大街足食區,每年正
  • 機器局第五號倉庫
    臺北北門外鄭州路、延平北路、忠孝西路、西寧北路所圍合之區域,於清末是接官亭及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機器局所在地,是清末重要建設所在地,約建於1899年。
  • 臺北機廠-總辦公室
    臺北機廠-總辦公室原興建於1935年,為一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後因行政工作增加,於1966年進行二樓加建工程即為目前建築樣貌。為臺北機廠之行政中心,建築形式為洗石子立面,線角裝飾,一樓拱廊具建築特色,周邊日式庭園植栽等襯托建物之主體性。
  • 展翅高飛—飛翔人形
    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中崙廣場。 《飛翔人形》是一組三件作品組成。抽象化的三座飛翔人形,以六條鋼索懸吊,固定圓柱上,展現飛翔自在的快感。整體《展翅高飛》寓意學生將飛躍出學校、台北、台灣,放眼國際,展翅高飛在全宇宙。
  • 舊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大禮堂
    為日據初期所設之「第二師範學院」之校舍,大禮堂約建於1927年前後,乃屬少數僅存之師範學校建築,具有臺灣教育史之價值。建築特徵為典型紅磚造禮堂建築類型,具拱廊,立面開有拱窗。是第二師範學校於現址創校首批建築群之一,建築現況良好,儘管昔日舞蹈館與室內體操場內部隔間已經拆除,不過大體上仍維持舊貌,具一定
  • 北投穀倉
    北投縠倉建於日據時期昭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八年)。當時屬於有限責任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日據時期台灣各地陸續成立農會性質的民間團體,常附設穀倉及碾米廠為農民服務。各地穀倉略有差異,農民多將所生產的稻穀賣給有礱榖工廠的農會團體。至一九二0年代政府施行農業倉庫法,台灣因水利設施改良而稻米生產量大增。北
  • 延平南路45號
    1.建築物外牆面以斬石子方式處理,為日據時期少見之工法,室內天花裝修之灰泥線腳,頗具巧思,整體而言,建築物保有原有構造,而其造型、建材、工法均具保存價值。2.內部空間完整且位於街角巷口,區位明顯。
  • 艋舺謝宅
    市定古蹟「艋舺謝宅」位於萬華區西昌街八十八號,其區位係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附近,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四合院古宅。
  • 臺北服飾文化館
    「臺北服飾文化館」隸屬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民國96年2月開館,其三層樓建築物的前身,係為舊的萬華區公所,民國60年代「艋舺」因為鄰近大稻埕碼頭與萬華火車站,一直是北台灣服是批發業的商業重鎮,而成為台灣第一個成衣批發銷售商。隨著台北都會與商業區的東移,萬華傳統社區缺乏改造以吸引人潮,以致該地區逐漸的
  • 張協成石廠
    曾為傑出匠師張木成之店宅,張氏為北臺灣諸多著名廟宇之石雕師傅,其作品工藝成就精湛且具藝術價值,並對後世打石業傳承及發展深具影響力。
  • 遼寧公園
    遼寧公園四周為筆直高大的蒲葵,為公園增添些許南洋的風情;其內以花台來做地形變化,柔緩的小丘斜坡增添空間垂直韻律感。公園內設置兒童遊戲區,設有遊具、搖搖樂,提供幼童遊戲、四肢活動之遊戲場。園內主要植栽以歷史悠久生長茂密的榕樹為主,提供遮蔭之功能;另外觀葉之紫薇也圍繞園區,葉色之變化與樹皮之光澤,為公園
  • 西寧北路65、67號店屋
    西寧北路65、67號建物前方曾緊鄰通往淡水河之小運河「港仔溝」,該運河為清末至日治初期茶葉運輸河道,西寧北路65、67號位於河道流經之彎曲處,建物也因此形成退縮,見證臺北茶港之歷史。建物為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建築,外牆為洗石子,室內為一進、一過水之格局,並有天井空間。
  • 三腳渡擺渡口
    三腳渡所在,土名後港墘。後港墘在連結社子、劍潭、大龍峒(大浪泵),隨著土地的墾殖,村庄的形成,街庄的依賴漸形重要。三腳渡除了連結街庄,具有交通的功能外,也是附近居民維生船隻聚集的港灣,除了在陸上從事農作,河邊養鴨,河裡耙蜆仔、捕魚,也是他們重要的謀生方式。後因河川整治,碼頭功能慢慢萎縮消失,而三腳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