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Code : 001011
基隆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台東
澎湖
金門
馬祖
旅遊景點
十字軒糕餅舖
1、古時祭典及民間文定之喜,多用十字軒所生產之「漢餅」,漢餅為臺灣傳統文化之一,十字軒在台北餅業歷史中,有其重要地位,從日治時期(1936)以來,名氣極大,具歷史文化保存意義。 2.本建物仍留有光復初期「樸實秀面」之風格,尚可代表太平町(延平北路)之印象,亦為戰後現代主義初期之典型設計,重視機能、外
劍潭古寺
劍潭有一段傳奇,傳說鄭成功有一次領兵經過此潭,潭中時有蛟龍之類的水怪興風作浪,害人無數,鄭成功把腰邊佩掛的寶劍,往潭中蛟怪擲去,從此潭水平靜,而此潭也因鄭成功的擲劍平妖,而名為「劍潭」。 推算劍潭古寺的年代,於臺灣府誌說「觀音寺,在八芝蘭劍潭」。按淡水廳誌記載「劍潭寺,乾隆38年,由吳廷誥等人捐建。
峰圃茶莊
峰圃茶莊於光復後(民國34年後)從太平町(大稻埕)江山樓食堂(今歸綏街)搬來重慶南路一段35號,為臺北市著名之茶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立面裝飾材料以磚及水泥為主,柱子尚有精美的石雕紋路,窗楣線與窗台線中間有以洗石子為主要材料的橫帶型水泥裝飾為特色,設計為一樓店鋪裝置招牌使用,另一特色為開口成長條形窗
台北北門郵局
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的前身為劉銘傳所創設的「郵政總局」,日據時期,由於鐵路網設立,火車站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郵局業務因為和火車站關係密切,於是遷到今日位置。起初是日式木造建築,後因火災焚毀,乃於1929年重新改建為水泥鋼筋大樓。光復後,因郵政業務擴大及組織變革,遂於民國92年1月1日改制為國營
勸業銀行舊廈
臺灣較早的銀行為臺灣銀行,直到一九三0年代配合當時殖民政策,陸續有其他銀行出現,日本勸業銀行分別在臺北與臺南建造行舍,且其建築風格頗為相近,皆採用厚重的西洋樣式,但有趣的是不採希臘與羅馬樣式,反而從古埃及或中美洲古馬雅方面尋求形式的泉源。臺北勸業銀行建於昭和八年〈西元一九三三年〉,由銀行的建築課設計
臺北啤酒工廠
蝦米尚青?臺灣啤酒尚青!這是非常著名的廣告。臺灣味的臺灣啤酒製酒廠,就是臺北啤酒工廠,前身為日據時期「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創建於西元1919年(日據大正8年),為日據時代臺灣唯一的啤酒製造廠,與日本北海道札幌啤酒廠齊名。 臺灣光復後,由臺灣省專賣局接收,專賣局在兩年後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啤酒廠改名
台北探索館
身為臺北人,你知道臺北事嗎?歡迎來到台北探索館,瞭解臺北的大小事。台北探索館有4個樓層,1樓為臺北印象廳,以圖文、影像呈現臺北印象;2樓為特展廳,常舉辦相關展覽;3樓為城市探索廳,可看到臺北街道如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北路、敦化南北路、忠孝東路等,和西門町、信義區的變遷史;4樓為時空對話廳,有互動裝置,
學學文創
內湖的學學文創是一間定期舉辦許多藝文與生活風格的講堂,從各種創作實務課程到文化觀念,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文化學習,於1F入口大廳處,則規劃有展覽場地「學學舞台(Xue Xue Stage)」,以「創意」、「文化」、「美學」為主要核心進行展演活動,空間設計融入現代時尚。聽完講座、看完表演還可以到二樓
西寧南路14-3號店屋
本建物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與開封街二段之街廓角地,為建於二戰後延續日本殖民時期學院派風格之建築,因其所處位址而形成都市街道景觀之端點,建物之立面主要為四柱三窗之形式,其間柱與邊柱均以洗石子處理,並有泥塑浮雕及希臘柱式與柱頭。
大龍國小
1.大龍國小建校迄今已歷100餘年,培育地方人士不計其數,為大龍峒地區小學教育史之見證,具歷史文化價值。2.校內1933年所建之兩層樓教室,拱廊與高敞的空間、洗石子之樓梯,反映當時臺灣小學校舍之建築特色,目前保存完整仍維持早期國民小學校格局,具文化資產之價值。
士林神農宮
士林神農宮俗稱「舊街廟」,與芝山巖惠濟宮、新街慈諴宮並稱為士林三大廟,也是廟齡最古老的一座。根據現存清乾隆年間的《芝蘭廟碑記》得知,最早可追溯至康熙48年(1709年)的下樹林埔「福德祠」,但因乾隆6年(1741年)被大水沖毀,遂由地方人士,將廟遷建於芝蘭街重建。神農宮古稱「芝蘭廟」,因早期奉福德正
如魚得水
位於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口的裝置藝術「如魚得水」,長250 cm,寬60 cm ,高180 cm,是大理石的作品,整體的感覺像是一隻魚,但是只有形體,它被包裹在河流或是海洋之中,有著波浪的紋路,一層一層地,像是在水中自由的前進,悠遊自在地在水中浮動,有著絕佳的動感。另外中間有著幾許沒有大理石的小窟,在
臺北松山機場觀景台
臺北國際機場觀景台於2010年11月重新開放,位於第一及第二航廈間3樓,占地約545坪。觀景台植栽美化,採用適應台灣氣候的鐵木,具低輻射熱的好處,此外為符合國際機場的形象,特別選用世界級西班牙設計大師Alexander Lotersztain所設計,取名"Twig"(意為嫩枝),
士林公有市場
士林公有市場位於慈誠宮之前,在清代士林建街時,慈誠宮位於市街中心,其前廟埕即為熱鬧的市集。
五指山系-金面山親山步道
金面山為五指山系之西南稜,分金面山與小金面山,這座山地質忠的安山砂岩含有石英,因此當太陽照射石遠望山頂閃閃發光,當地人便稱之為金面山。金面山親山步道 金面山親山步道位於內湖環山路德明財經技術大學旁,步道自起點開始就可見幾近垂直的大岩壁,沿途盡是古樸的砂岩石階,隨著坡度漸漸上升,石階路改由直徑超過10
吟松閣
位於北投區幽雅路二十一號的市定古蹟「吟松閣」,興建於一九三四年,為目前臺北附近所存的少數日本式木造旅館。其建築物及庭園造景深具日式風格之代表性。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部分為二樓,外觀極為幽靜而典雅。
新芳春茶行
1.本建物係臺灣和大陸移民連接的平台,族群以安溪人為主,當時建築提供茶製作人員的聚集和活動場所。目前建築空間仍留存製茶的器材及外銷南洋,以包種茶為大宗的相關樣本,足以見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臺北作為茶貿易港口之產業歷史,並具有廣泛的歷史、文化、商業史價值。2.本建物結合「茶行」、「烘焙茶工廠」
陳悅記祖宅
陳悅記祖宅為臺北名儒陳維英之家宅,它是大龍峒地區清代文風鼎盛的象徵。陳維英於清咸豐九年(1859)考中舉人,一生致力於振興文教,使大龍峒名士輩出,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的美譽。曾任閩縣教喻,艋舺學海書院和宜蘭仰山書院院長,地方人士尊為「老師」,稱其宅為「老師府」。原建築創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
關渡碼頭-甘豆門
關渡早期稱為甘豆門,因背倚觀音山和大屯山,面向淡水河,因而成為一處地勢險要的港口,早年先民由關渡碼頭進入移居臺灣北部開墾,因此關渡的開發甚早,後因兩河(基隆河、淡水河)河口泥沙淤積,水運才逐漸沒落。關渡擁有美麗而珍貴的河濱溼地,其中同緯度難得一見的水筆仔植物景觀,堪稱世界瑰寶,也讓關渡生態自然公園至
一號糧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於民國35年3月4日奉准接管、登記日期為40年6月4日,主要建材為磚造,原作為存放稻米之統制倉庫。另建物旁壹棟未登記建物(八德路2段346巷3弄4號),原提供做為員工宿舍使用。˙經二次大戰空襲,建物外牆上留有炮彈孔洞
鳥籠外的花園
位於敦化南路與安和路口之中央分隔島上的鳥籠外的花園,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作品。一棵健康的樹,被關在一個籠子裡,反而是鳥,因為籠子的格子非常巨大,卻可以自由地出入。 作者徐秀美女士畢業於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在臺灣從事視覺藝術、插畫等著作,這件作品以不鏽鋼管和玻璃纖維製成,創作理念是身為臺北人會喜歡敦化
孫運璿濟南路寓所
1.建築物約建於1930年代,原為日據時期日本三菱重工業之社長宿舍,位於殖民城市官員住宅區之中心。光復後輾轉由台灣電力公司使用,本建築物係孫先生擔任臺電總經理、經濟部長及行政長任內使用,自民國51年至69年間入住於此18年,堪為代表台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之重要推手的寓所,具歷史、文化及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本校創立於西元1895年,初名芝山巖學堂,翌年改稱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9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927年分割為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的前身,南門校區)、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芳蘭校區),1943年兩校再合併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1995 - 2025
HOHO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