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Code : 001011
基隆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台東
澎湖
金門
馬祖
旅遊景點
保靈殿
保靈殿是古寧頭地方一座年代久遠的廟宇,始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蓋因古寧頭居民先世自同安遷來,而保生大帝是同安白礁人,白礁和青礁各有慈濟宮祖廟各一,古寧頭先民乃於明成化年間(1465至1487年),自白礁請火建廟奉祀,供奉境主保生大帝。本廟在民國三十八年毀於戰事,後於民國七十九年重建而成今貌。
北門城
浯諺:「金門城宮,瓊林祖厝。」俗稱舊金城。曾是駐軍,商旅聚集之處,留有不少遺蹟,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賣菜路」現僅存一條明故老街。靠山面水扼守漳廈的門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有金門之稱。資料來源:金城鎮公所
蘭湖
蘭湖位於小徑村右側,係由金門第二大水利工程—蘭林水庫轉型而來,湖畔有石道與湖心小島相連,島上佇立著古典雅致的蘭亭,湖光山色環繞四周,景致極佳;入口處則立有蘭湖石碑,石碑後方建有一座古樸雅緻的平房,是為蘭廬。經駐軍多年的整修美化,蘭湖已是景致煥然,除引人流連的魚躍蝶影,此地亦是垂釣遊憩的勝地。
十一世宗祠
瓊林蔡氏十一氏宗祠為蔡氏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始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為三開間三進二過水的四合院,建築也為金門四座三進宗祠之。圖中的立雕師做於通樑上,是正殿內的主要裝飾物件之一。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下搪頭風獅爺
下塘頭風獅爺(80公分,石雕,蹲距雄獅)下塘頭風獅爺為民國八十四年重新設立,底座下有刻「民國八十四年秋,金凱薩飯店:王國樑、GM、山外永耀、李金源置。」等字樣。原本為座西南朝東北,因村內施工的原因,而變成座東北向西南,應是原先座向正好正對現已廢棄之飯店大樓,而由該飯店的投資者出資將風獅爺轉向。風獅爺
外武廟
武廟奉祀關聖帝君,而外武廟係武廟的配置,是供奉關帝爺座騎赤兔馬及部將、馬伕的廟宇,所以俗稱「馬舍宮」。後浦的武廟建於明末永曆年間,之後建外武廟於西門外,並奉祀韓王爺,是西門境之境主,為別於城市的武廟,故以外武廟相稱。廟的右側係一通衢要道,廟前廣場上新建一座戲臺,每當廟中舉行慶典謝戲演出,廣場上擠滿看
靈濟古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譯為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薛氏大宗宗祠
建於1768(乾隆33)年,為族人薛繼本與薛道岸共同發起,集資興建,至今超過200多年,其後於1962年重修,2001年再度重修。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人字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資料來源:文化部
後浦陳氏祠堂
位於金城西門的陳氏大祠穎川堂,建於1904(光緒30)年,後花費6年的時間才完成,為陳佐才等人所建,為紀念前人奔走締造的艱辛,東廂房特設立1間「祿位廳」予以供奉;為了永續經營,1963年,陳氏族人將祠堂東廂改為市樓店屋,將其劃分為12個單位,按屋收取租金,1974年重修。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
薛芳見洋樓
菲律賓僑匯返鄉興建。
金門城風獅爺
水泥牆上模樣有些不清楚的風獅爺,是金門最古老的風獅爺。據說金門城四個城門興建後都有立風獅爺,而迴向殿後方有一大一小兩尊,因戰爭緣故,大的風獅爺己不見,小的風獅爺被藏在廟裡,躲過戰火,高27公分、寬16公分,模樣嬌小。
斗門風獅爺
斗門風獅爺(118公分,石雕、立姿雄獅)斗門原有兩尊風獅爺:一尊位於該村西北方,宗祠後方榕樹下,高約四十公分,可惜於卅八年(1949年)遺失。現存風獅爺駐守於村郊水尾宮(「靖海堂」)左後側。據《南陳文賢家陳氏家譜》序文解釋「斗門」村名之由來稱:「蓋因我祖居漳(州)時,堂名『拱斗』,遂函承其斗,曰『斗
南山聚落
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望,是李氏開墾之地。聚落朝向尚稱整齊,坐西南朝東北向,即朝向雙鯉湖,亦有「雙鯉風水」之稱。南山有二座宗祠,李氏宗祠(大宗祖厝,六房主厝)、李氏宗祠(西林祖厝)。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朱子祠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浯江書院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的書院之一。
蔡翰舉人宅
蔡翰,又名苑,字仲潁,號毅園,生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享年七十九歲。屬蔡氏新倉下二房派支,第二十二世,生有涯(尚江)、潤(尚溫)、文炳(尚耀)、文蔚(尚彩)、鼎(尚馥)五子。此宅興建的確切時間不詳,推估為蔡翰中舉(嘉慶十二年丁卯科會試後,彙報禮部例給舉人)後回鄉興
成功風獅爺
成功風獅爺(124公分,石雕,立姿雄獅)瞭望著成功海岸的成功風獅爺,炯炯有神的雙眼,配上嗤牙咧嘴的大口,肯定能讓來犯的不祥之物,盡數退散。當地人稱「石獅爺伯」的成功風獅爺,原本設置的位置,大約於現今所在位置往後約五、六公尺,底下由石板砌成約一‧二公尺的底座。因聚落擴張才往前移至現地。每年農曆五月十六
泰安宮
主祀神佛: 聖侯恩主賢聚或稱顏厝,居民有顏姓及盧姓兩部分,明末任兵部尚書的盧若騰即賢聚人。泰安宮初建於明代,舊金門志記載賢聚有侍郎祠,祀故明侍郎王忠孝,並祀明遺老曾櫻、沈宸荃、許吉燝、辜朝荐、徐孚遠、郭貞一等,故亦稱七賢祠,七人皆明末流寓金門之士大夫。今之泰安宮,奉恩主聖侯為境主,並主奉廣澤尊王、保
金門之熊戰車
金門之熊是指中華民國1949年十月「金門保衛戰」(俗稱古寧頭戰役)中,陸軍首功部隊:戰車第三團第一營的部隊,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為國軍的重要史蹟文物。
湖井頭戰役博物館-廣播電台
始於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卅一日.總統蔣公六秩晉九華誕之時.當時由國防部播音總隊在陳坑設立金門電台.其任務為對大陸及對金門軍民廣播.節目內容為適應聽眾對象而異..由於僅有中波發射機一部.而聲波至遠可達福建地區一帶
西山風獅爺
后盤山風獅爺(200公分,泥塑、立姿雄獅)后盤山,昔作「后半山」,意即「半山之後」,相對於前半山(頂堡和下堡)。后盤山位在雙乳山北側,類似「半山腰間」的位置,故名「半山」。「后盤」乃 三十八年(1949年)後的稱呼。后盤山以環島北路為界,分為「上眷」、「下眷」兩個甲頭,位於「下眷」的風獅爺,以悠悠伴
陽翟風獅爺
陽翟風獅爺(128公分,石雕、立姿雄獅)陽翟為金門唯一同時擁有四尊「村落型風獅爺」的聚落。此尊風獅爺負責抵禦來自鵲山一帶的「後溪」所帶來的魑魅魍魎(擋水箭),渾圓身軀佇立於於陽翟南郊斜坡上風獅爺,過去曾因軍事防禦工事,而一度深埋於土中,直至七十二年(1983年)才得以重見天日。「陽翟」,今日多稱「陽
豐蓮山牧馬侯祠
為供奉"開浯恩主"陳淵的三落古制廟宇,現貌為清道光年間重建,列為縣定古蹟。相傳陳淵經常顯靈退倭,保護鄉人,朝庭因此下令建造廣達七進的廟宇,賜廟額"孚濟",追封為"福佑聖侯",此即牧馬侯祠的由來。廟內現存有孚濟古匾及清時古碑,此外,廟兩旁龍虎壁及屋脊上交趾、泥塑、精細華美,皆值得細覽。
閩王祠
建於1909(宣統1)年,為族長王廷恭等人倡議興建,並親赴星洲各地廣募基金。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形制典雅。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1995 - 2025
HOHO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