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Code : 001011
基隆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台東
澎湖
金門
馬祖
旅遊景點
何厝風獅爺
何厝風獅爺(40公分,石雕蹲距)位於何厝村保安殿旁的這尊風獅爺,看起來飽經滄桑,獅身風化嚴重,看起來好像只有獅頭的石刻一般。根據保安宮舊有廟誌紀錄,該廟建於清光緒丁丑年(1876年),而風獅爺也應於同年所設立,算一算這尊風獅爺也已有一百三十歲的高齡了。嬌小的身軀配上一雙又大又圓的雙眼,如果你從仰角觀
海蓮寺
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董事長悟道上人住持海印寺期間,為使金城區高齡蓮友可就近禮佛,免受路途遙遠之苦,乃於民國91年籌設新寺於金城南門,並於92年動工興建,次年慶成。
湖下三間樓仔
1945年湖下排仔路的金和發公司經營油坊與商船運輸,由楊鴻禮、楊清淹與楊英舉三人共同經營,往來福建漳州、石碼之間的貨運,再由大陸運竹器與木頭回金門販售,致富後興建連三棟洋樓,各分一間。
埔邊代天廟
埔邊代天府主奉金王爺、溫王爺和程王爺,奉金王爺為境主。廟址原是埔邊村前的角落,近幾十年來由於鳳翔新村的營建並不斷擴大,加上廟前一家小型廠房的營建,使廟貌顯得有些簡陋陳舊與狹小。
羅厝媽祖公園
金門烈嶼羅厝媽祖公園臨近九宮碼頭,位在羅厝後山制高點,擁有俯瞰羅厝漁港與烈嶼東東林濱海公園沙灘地的絕佳視野,由福建省政府補助、金門縣政府及烈嶼鄉公所自籌經費興建而成,公園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高聳的媽祖石像,可說是羅厝的新地標。這尊媽祖聖像其材質為白色的花崗岩,石象高達9公尺,基座設置三層,第一層八卦
後浦何宅
後浦是金城的舊稱,自清朝以來便是金門最熱鬧的常民生活區,到今錯綜複雜的老街區,不僅保存著百年歷史的古建築,也錯落著十餘棟"番仔厝",這些洋樓建築均突顯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與當時僑民在海外的奮鬥歷程,其中以陳詩吟洋樓(1933年)何氏洋樓(1921年)、許文鐘洋樓(1920)、許允選洋樓(1926年
翁贊商、翁贊榮洋樓
翁贊商20歲左右,到新加坡創業,經營新加坡與印尼間的貿易,(其父翁清池於年輕時至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發展,後印尼發生大地震而身亡,贊商因此獲得印尼方面物資流通的人脈管道,但清池未將祖業留給贊商,而留給贊商在印尼同父異母的兄弟),將印尼之sago(俗稱西穀米,澱粉類作物)、天然膠樹汁液、椰乾等運往新加坡加
文應舉墓
文應舉墓墓塋依清墓規制,採用清式風格的一身二翼三合碑,碑身高九十六公分,寬五十五公分。左右碑肩較低且寬,上作弓字弧,除供刻上、下題之外,還有一般官墓少見的對聯及題聯者姓名。
無愧亭
沿著車道斜坡往上,或者走入健康歩道,便會瞧見紅柱綠瓦,旁樹欄杆的六角型涼亭,這就是胡璉將軍命名的「無愧亭」,亭中央豎立大理石碑,一面刻著孫中山遺訓,另一面則刻著文天祥衣帶讚,在當時的時局下,無愧亭被賦予的使命可不僅僅是乘涼休憩的地方,而是希望軍民走到此時朗讀碑文後,革命情操更顯激昂。
湖前風獅爺
材質:石雕˙雄獅姿態:立姿高度:約120公分位置:湖前23號民宅左前方這尊向前傾的風獅爺,其姿態與麥可風迷世人前傾的舞姿,頗為神似,所以我們笑稱祂是麥可的老師,其紅色的裝扮也是風獅爺界罕見的喔。然而為何有如此奇特的姿勢?相傳村前陳氏四世祖墳,是一個虎穴,開挖墓穴後,村民恐虎躍出傷人,於是在此建造一尊
水頭得月樓
金門最著名的古洋樓就是水頭聚落的「得月樓」,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為警戒及防禦盜匪的槍樓,擔負防禦外敵的責任。得月樓是水頭聚落的黃氏家族,長房五樹派下19世的黃輝煌,於民國20年致富後,委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承建。得月樓高11.26公尺,牆厚40公分,內部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共五層空間;地上四層是以
盧若騰故宅及墓園
盧宅為一落四櫸頭形制,外觀簡樸素雅,僅牆規上置有「留庵故居」門匾。主屋(大厝身) 屋脊採圓脊(馬背),裝飾亦簡單,僅明間鏡面牆堵,彩繪有「卍」(萬字)不斷圖形。其墓園位於村後山坡 上,一處前低後高、座西朝東的風水地上。以花崗石材砌築,墓碑碑石頂部直角方正,銘文共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左碑刻一「奉
珠浦許氏家廟
建於1533(明嘉靖12)年,1731(雍正9)年一度大肆興修,後因戰亂頻仍,大部坍塌,乃於1971年重建,歷經4年完工。建築平面格局為三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平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南門許氏家廟為後浦早期城市史的一部分,歷經多次整修,仍保存歷史原貌,三落大厝的格局素樸典雅,前埕相當寬闊
象德宮
象德宮位在成功到尚義之間下坡處的左側,廟址所在相傳是金門南海岸四個風水靈穴之一的象穴,故廟名「象德宮」。主奉的溫府王爺,是早期福建沿海漁民供奉的守護神,也是成功陳氏先祖從晉江陳卿所奉迎過來的,成功陳氏歷代以討海維生,奉溫王爺猶如「祖佛」,所以其始建年代可能更早於乾隆年之前。關於象德宮之創建,還有一段
安德宮
安和新村於民國六十年代建成後,村內居民基於「有鄉里著有宮廟」的金門傳統習俗,於是由居民募款籌建這一座寺廟,奉祀雷、金、康三府王爺,位在該社區前側,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金門金城老街
在唐宋時期時聚落就已頗具規模,在清康熙年間就成為主要的中心,在城裡留下了不少古蹟,大都集中在莒光路、珠浦南路和光前路上,早在南宋孝宗年間,(1165-1173)前來發展經濟產業,有書院、具有年代的房屋、寺廟。
烈嶼人文風雞
北風爺或稱北方王,傳為司風之神,立於島向著北方,為鄉民鎮風止煞;相傳北方王即為玄天上帝的化身,因面黑手持寶塔造型,又稱黑面風王,其作用有如風獅爺。與北風爺同一方位向北的風雞,除了面對村口外,差別在於祂處於屋頂外的位置,並獨立接受人們的膜拜。
保安殿
土樓緊鄰著東村,隨著民居的擴建,加上土樓居民的外遷,留鄉者已寥寥可數,如今只見東村而沒有土樓的門牌號碼了。保安殿的始建年代當在清代土樓居民較多時期,供奉池王爺、包王爺、李王爺和蕭千歲、程千歲。
安岐風獅爺
安岐風獅爺(378公分,泥塑,立姿雄獅)明‧隆慶二年(1568年)的《滄海紀遺》並無安岐之名,清道、同年間的《金門志》寫作「後岐」。舊時安岐與西堡、中堡間原有一大湖泊,原稱之為「湖尾湖」,之後也稱之為安岐湖,本村是由許多姓氏聚居的聚落,其中周姓、林姓係同姓源,始祖原居陝西岐山,先後播遷來到金門,故將
東溪鄭氏家廟
鄭氏先袓以嘉慶年間進士鄭用錫一脈最為顯赫,目前東洋與新竹市區都保有形制完整的家祠。東溪袓廟建於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大量採用質地堅硬的青草石,堂前香爐,'窗堵、石鼓、柱礎都有精美的雕飾,而大殿聳立的祖龕,不但雕工精細,其尺碼規制更是島上各宗祠取法的對象。
洪合淵宅
建於1930年。洪家兄弟於1920年代至印尼經商後返家,於後浦興建洪合淵、洪合剩、洪合達3棟民居,日本時代為日軍佔用,駐紮憲兵,1949年國軍進駐,後租用為救國團金門總部,至解嚴1992年才撤離歸還。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洪氏3兄弟的宅邸,共同組成
金沙鎮后水頭風獅爺
後水頭風獅爺(184公分,石雕、立姿雌獅)位於後水頭「汶源宮」廟埕的風獅爺,與瓊林風獅爺一樣,經常出現於觀光解說導覽書籍或折頁的主角,被譽為擁有「美背」的風獅爺。的確,圓瞪的雙目炯炯有神,威武卻不顯殺氣,獅身彩繪配色鮮明大膽,卻條理分明。扇狀獅尾、捲曲對分的背鬃,在在都顯出后水頭風獅爺藝術上的高度。
后浦頭風獅爺
后浦頭風獅爺(46公分,石雕、蹲距)供奉於小浦頭「川德宮」前卯月池畔,通體深藍的后浦頭風獅爺。風獅爺約莫三十六、七年(1947-48年)時,自「他村迎請」而來。不過,原本獅身彩繪,眼珠黑白分別、牙齒平整雪白,頂著一顆「紅鼻子」,模樣還蠻可愛的。重新彩繪過的獅身,略顯猙獰,說真的「千萬不要一個人晚上看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1995 - 2025
HOHO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