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

  • 后浦頭風獅爺
    后浦頭風獅爺(46公分,石雕、蹲距)供奉於小浦頭「川德宮」前卯月池畔,通體深藍的后浦頭風獅爺。風獅爺約莫三十六、七年(1947-48年)時,自「他村迎請」而來。不過,原本獅身彩繪,眼珠黑白分別、牙齒平整雪白,頂著一顆「紅鼻子」,模樣還蠻可愛的。重新彩繪過的獅身,略顯猙獰,說真的「千萬不要一個人晚上看
  • 無名英雄塑像紀念碑
    無名英雄的塑像在一九五三年建立於榜林村北側的圓環正中央,那裡也是中央公路太武山到金城必經的路段,一名右肩肩槍、頭戴鋼盔、背包的英勇士兵。
  • 汶鳳殿
    后浦頭的黃姓居民,係明代從汶水頭遷入定居者,由汶鳳殿之廟名與汶水頭的汶德宮、汶源宮同有一「汶」字,且主奉之神也和汶源宮同是田都元帥看來,汶鳳殿之田都元帥很可能係當初由汶源宮分靈而來者。汶鳳殿還供清水祖師、關帝爺、吳府元帥為主奉神,是后浦頭現存最早創建的一座廟宇。
  • 林斐章大宅
    林斐章於道光16西元年1836獨立捐建奎閣者捐建奎閣之後,在道光年間在後浦(註1)北門興建大宅,此宅於1903 年重修,1949 年為國軍佔用。註1金城舊稱後浦或后浦,在老一輩裡,還是會用閩南語說我住後浦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左護龍、右庭院,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抬樑式柱
  • 沙美風獅爺
    沙美風獅爺(56公分,石雕、蹲距雄獅)整個沙美街昔日可以區分為「東尾甲」、「西尾甲」、「下巷」、「五柱」、「七柱」、「榕樹下」等六個甲頭。在過去,六個甲頭分別有四尊顧守沙美街的風獅爺,每年農曆四月初二是這四尊風獅爺的生日,信眾們皆會準備祭品祭祀風獅爺。位於「西尾甲」的石獅爺,是七十四年(1985年)
  • 汶德宮
    汶德宮位在后水頭右側村郊高處,居民習稱「頂宮」,主奉福德正神、觀音佛祖等。廟前路旁有一尊不到三十公分高的小風獅爺,模樣逗趣可愛。楹聯:大門聯:汶輝梅影地靈秀;德被榮泉豪氣鍾。窗側聯:汶泉進退天心定;德澤湧流靈氣鍾。
  • 黃天露.黃文東宅
    建於1925年,為黃文東至印尼麻里吧板經商,匯款返鄉興建此宅。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為斗砌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建築用料講究、施工精細,保存狀況良好。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許金鐘洋樓
    建於1993年,為許金鐘於後浦南門的「同安碼頭」經營「協德船頭行」,往返廈門、漳州、集美、石尾,買進閩南進口貨物在金門販賣,致富後所建。
  • 成功陳氏宗祠
    位於成功64-1號。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年),十二月二十日辰時破土,立向艮向申丑相兼三分,越庚午十月八日興工,十一月二十一日告成,原為二進,位於大東敦,又稱「南方祠堂」,係大宗宗祠,後多有修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再次修建,將原有二進,在經濟拮据下改為一進,最近一次修建,於民國
  • 代天府
    東門代天府始建年代雖然沒有確切記錄,唯據傳應始於明代,初期係主祀溫王爺,後適值池王爺代天巡狩途經此地,溫王爺乃力邀留下主持境務,共同庇佑子民,廟中主奉的境主池王爺,相傳是直接由馬巷「元威殿」分靈而來。近代以來,代天府曾於民國67年小修一次,復於82年重建今貎。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是代天府舉辦祭典的日子,
  • 烏坵燈塔
    清道光廿年(西元1840年),中國及英國因為貿易不平等爆發「鴉片戰爭」,雖然「鴉片戰爭」在本質上是個「通商戰爭」,但是戰敗的中國因此產生劇變,史學家以此事件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除了割讓香港之外,中國的通商口岸也從原本的廣州之外再增加了廈門
  • 邱良功古厝
    這棟建築乃為邱良功祖厝,位於金城鎮浯江街中段,屋中尚存有方形銅鏡一面,另有雕龍聖旨石二塊,高六十一公分、寬八十五公分,所刻聖旨二字每字十二公分見方,據傳係良功顯貴封爵,皇帝聞其家屋簡陋,賜建爵府,故贈予聖旨石二塊,預備置於府第大門前坊,建築物為一落四櫸頭+左突歸+牆規。
  • 古地城隍廟
    主祀神佛: 城隍爺城隍在古代是指城和護城河,河有水是「池」,無水是「隍」,所以城隍也就是指城郭溝池之意,意謂保護城池之神明。在萬物都有靈的觀念中,地表上高凸的城和低窪的隍,具有防衛功能,也維繫著全城百姓的安危,人們對城池進行崇拜,也是理所當然的行為。明代設守禦千戶所於金門城,既有城且有眾多居民,自然
  • 模範街
    民國13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集資興建,街貌兼具日本大正風格與洋樓之美。街道兩旁皆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外觀整齊、古典雅致,為金門最具特色的老街。近年來,老街進駐不少如情調餐廳、個性酒吧、特產商行等店家,夜裡並有華美的燈海點綴其間,呈現一股熱絡歡娛的新氣象。
  • 東蕭風獅爺
    東蕭風獅爺(64公分,石雕、立姿雄獅)據《浯洲蕭氏族譜》記載:東蕭的始遷祖為蕭彥友,與沙尾蕭氏始遷祖彥定為兄弟,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晉江岑兜遷入,並以其祖居地名「古榮」為堂號,以「吏部郎中」為燈號。由於本村的位置在沙美之東,故以「東蕭」為村名,以便和住在沙尾的蕭氏兄弟區別。另有一個說法是:
  • 浯島城隍廟
    後浦之城隍廟始建於明末,嘉慶十八年一度重建,光緒十二年、民國五十七年、民國六十二年都曾重修過。民國八十一年再度拆除並擴大規模重建而成今貌,每年從農曆三月底開始,來自全島各地的善男信女一波波湧進廟裡燒香膜拜,其盛況到四月十二城隍爺出巡的日子達到最高潮。
  • 陳振芳古厝
    陳振芳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其父陳詩落曾任金城鎮總兵署基層兵員(嘉慶十四年曾隨邱良功圍剿海盜蔡牽行動),並娶同村鄉紳葉幹亭孫女為妻(當時葉家有船隊往返台金間經商,在葉幹亭五十歲壽辰時,臺灣嘉義學教諭前管寧德詔安兩縣訓導事加三級粘克成曾贈與賀壽屏風,這個屏風在葉家家道中落時由葉氏攜至陳家)
  • 洪合剩、洪合達宅
    建於1930年,與洪合淵宅同時期興建,日本時代為日軍佔用,駐紮憲兵,1949年國軍進駐,後租用為救國團金門總部,至解嚴1992年才撤離歸還,目前作為北門里守望鄉巡守隊。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陳清海洋樓
    金門城開發歷史早在明朝初年就開始,但洋樓建築卻是直到民國後才開始出現。「陳清海洋樓」不是金門城最早的洋樓,卻是全金門僅有的建築形式,不只外廊深度淺,且為「右次間疊樓成五腳基」的形式。
  • 金門明遺老街
    位於金城鎮金門城北門遺址旁的明遺老街,相傳在明太祖洪武廿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所城,當時「明遺老街」即已開闢,不但為交通要道,也是貨物交易的地方,更是農產、魚產及各民生物資趕集的重要場所,當時可是繁華無比,因此也有「賣菜街」舊稱。這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現已六百多歲,全長有百餘公
  • 慈德宮
    慈德宮位於金沙鎮後浦頭榮湖畔,創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係該村先賢黃卓科往南洋勸募後,攜資回鄉所建。慈德宮奉祀明代先賢黃偉(黃逸叟,汶水人)。金門民間有關他和許獬的傳說很多,兩人以「文章許鐘斗,品德黃逸叟」並稱,兩位都是有明一代金門最具盛名的人物之一。
  • 碧山宮
    碧山宮主祀南斗星君和開浯恩主聖侯為境主,也奉廣澤尊王、蘇王爺、三王府等神佛之外,還奉祀原籍該村的明代先賢復一祖(蔡復一係蔡厝人)為祖佛。也是除了同安縣城北鎮宮旁的蔡復一故居之外,另一處奉祀蔡復一神像的廟宇。
  • 將軍第
    宅第創建人,為清代官至浙江溫州鎮總兵之盧成金(1822-1895年)。盧成金,字維麗,號芬亭,原籍福建南安,幼隨父遷居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