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Code : 001011
基隆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宜蘭
花蓮
台東
澎湖
金門
馬祖
旅遊景點
七角井
距今已有380多年歷史,於顏思齊拓墾時前所建之七角井,其中包含車港村及水北村兩口井。明朝顏思齊時期由當地漢人祖先所建造的七角紅毛井,留存於水林鄉車港村內,之後又於水北村發現第二口七角紅毛井,第二口七角紅毛井原為王姓人家相傳十二代的主要水源,現已歸柯姓人家所有,是相當具歷史性的發現。為避免造成周邊住家
拱範宮
雲林四大廟宇之一。創建於清康熙24年(西元1685年),意求拱衛範圍內生靈平安永康,奉祀湄洲媽祖廟正六媽神像,每年天上聖母聖誕,朝香膜拜信徒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整座拱範宮就是一件藝術佳作,尤以剪粘藝術為翹楚。剪粘之製作是利用磁瓦或碗片,剪成適用的部位,一一粘裝貼上,利用創意與技術,將現成或不用的破碗
風力發電
四部由丹麥進口風力發電機,聳立在北堤濁水溪出海口,高度45公尺,葉片直徑47公尺,迎風發出呼呼聲響,雖然經濟效益不高,卻是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的綠色能源宣傳之標的。 本處吸引桃園、苗栗、新竹、屏東等有意興建風力發電縣市之地方人士組團前來觀摩,沿海地區廟會活動進香團必到拍照留念之處,更是鄰近縣市國小學童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口湖鄉下寮萬善廟後方有三百多座小型塚,埋葬161年前因海嘯罹難的先人骨灰,當地人稱之為「萬善同歸墳墓」,現已納入雲林縣之古蹟。附近居民說,每次要數墳墓的正確數量,卻怎麼也數不清楚,每個人數的結果都不同,相當奇特。口湖鄉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祠和金湖地區金湖萬善爺廟,為了緬懷當年罹難的先人,每年農曆6月7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乃鄭豐喜先生在生前感於鄉村圖書設備缺乏,乃立志設立圖書館,後不幸因肝癌去世,壯志未酬。夫人吳繼釗女士為完成先生宿願,勞苦奔走,成立「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並著手籌措建館經費。在各方協助下,圖書館於民國78年完工,佔地519.4坪,由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設計,船形建築為設計特色,民國81年
金湖休閒農業區
自行車遊金湖,感受多元漁鄉風情金湖名稱的緣由,相傳是因「嘉慶君遊臺灣,避風入港賜名」而來。下湖港又稱金湖港,過去有船隻進進出出,是雲林縣的商港之一,據傳說,嘉慶年間,清仁宗嘉慶來臺觀察臺灣風俗民情、地理時,由下湖港經過,當時臺灣海峽風浪大作,就將船駛進樹苓湖避風,船進入港內,水平如鏡,歡喜其為天然避
四湖海岸植物園
西臨台灣海峽、北臨虎尾溪出海口,隸屬林業試驗所的濱海型植物園,是台灣海岸防風林試驗研究的重鎮。景點特色園區內除設置海岸植物標本園外,且栽植、保育多種西部濱海溼地植物。園區內除設置海岸植物標本園外,且栽植、保育多種西部濱海溼地植物。
石壁村-木馬古道
位於雲林縣古坑鄉,是雲林境內海拔最高的山村其中石壁木馬古道素來僅為少數遊客驚豔之處古道沿線目前植被鬱閉而具有保護作用故在開發時採以低度開發發展小眾深度而特色旅遊方式,減緩對當地環境的衝擊木馬古道分區規劃如下:木馬古道入口區(0-450公尺):木馬古道入口區為本區主要之景觀遊憩據點目前已整建五元二角亭
口湖遊客中心
感性旅遊新體驗,人文、生態一次滿足!口湖遊客服務中心為口湖地區濕地生態園區的節點之一,以濕地間常見:水鳥振翅飛舞的美麗景象為設計構想,在周圍空曠的草皮地景掀開波瀾。本設計以地景建築的方式來規劃建築量體-屋頂即是大地的延伸,融入大地。量體交錯的關係為兩隻水鳥比翼而飛的意象。使用者可直接由地面層經由緩緩
三條崙漁港
三條崙漁港有一條棧橋,長約500公尺,船隻及膠筏停泊於棧橋南側,專供吊蚵及近海捕撈魚蝦之用,棧橋上除漁民出入外,尚有大批釣客到此垂釣。民國四、五十年代,可以說是三條崙漁港的鼎盛時期。每年春季捕蝦及秋季捕魚的旺季,來自澎湖、台南、高雄的漁船,均群集在三條崙漁港,猶如海上長城,當夜晚時分,漁船點上盞盞燈
湖口溼地
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湖口村路段上的這片溼地草原生態區,原是台糖的農場,在七十五年受韋恩颱風侵襲之後,因海水倒灌,使得原本種植甘蔗的大片農場無法繼續耕作。在廢耕多年之後,經由歲月的洗滌,大地在惡劣的環境下,形成了一大片野生植物的天堂,沒有人工的修飾及種植,結合地方政府規劃的溼地休閒園區中,卻也形成了另一種
成龍溼地
原本為農耕地,1986年8月遭受韋恩颱風侵襲1996年7月又遭賀伯颱風侵襲20年來長期積水無法耕種隨著環境演替,逐漸演替成鹽分沼澤濕地主要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所組成「2013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於4/11隨著藝術家的到來而登場預計以25天的時間完成藝術創作配合藝術創作的主題「餐
成龍濕地
探訪水鳥樂園,飽覽生態風光成龍濕地的形成起源於口湖鄉下居民賴以為生的耕地,但湖口地區因地勢偏低、長年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嚴重下陷,水患不斷,又加上1986年韋恩、艾貝颱風以及1996年賀伯颱風,引發海水倒灌侵襲,變成一塊廢耕的濕地,不適耕種,反而成為溼地植物與水鳥的樂園。目前佔地廣達50公頃的成龍濕
荷苞山地母廟
地母廟創建於清光緒34年,期間經過數次修整,一直到民國58年再度重建整修,才有今日的規模。正殿主奉地母至尊,兩側牆上雕繪有地母娘娘顯靈拯救眾生的神蹟典故,殿頂的藻井更是雕工細緻,獨具匠心。 寺廟前建有「八卦掌地球九龍池」,九條泥塑的彩龍以八卦池為中心,由池上的柱頂撐起一個地球,球頂則有地母娘娘及八
阿善師墓園
廣興里振興宮後面有一座墓園,園內有亭,亭中一橢園形石碑,上刻「渡海開基祖號明善師之佳城」。此即為七崁武術館振興社創始人劉明善長眠之地。福建詔安人,少習武於少林寺,為人剛毅正直,西元1828年〈道光八年〉來台,後定居西螺,由於他精通武術及醫術,在表親請求下,開設武館,使西螺武風鼎盛,全台聞名。
西螺大橋
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西螺的標誌,昔日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交通要衝。 西螺大橋全長1939.03公尺,分31拱,是當時的遠東第一,僅次於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為提升西螺大橋日漸式微的地位,及喚起地方民眾對螺陽文化的重視,螺陽文教基金會於每年春假時,於西螺大橋上舉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活動,
福祿壽觀光酒廠
所謂有好水才能釀出好酒來,福祿壽酒廠在92年12月及94年2月榮獲財政部雙重優質酒類認證,更加證明了好水的好品質。而福祿壽酒廠,為完整保留台灣製酒文化相關器具,在96年10月20日設立「福祿壽酒博物館」,藉由博物館的開放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釀酒歷史的進化與演變。另外園區內也設有DIY課程及相關活動,
蕃薯窯文化創意園區
在雲林麥寮的旅遊好地方蕃薯窯展示館結合廟宇傳統建築藝術,設有石雕主題館、交趾陶主題館、檜木主題館館、樟木主題館,並可觀賞到傳統藝術家現場製作交趾陶創作,藝術工坊的整體規劃,透過精緻的藝術品與展覽介紹,深入了解傳統的文化歷史,讓人充分感受到文化之旅的喜悅。蕃薯窯藝術工坊另設有:DIY陶藝教室、人文藝術
外傘頂洲
外傘頂洲位於東石港西方海上約14公里,長約20公里,寬度1-3公里,面積約100餘公頃,呈東北、西南走向,因形狀似傘得名,是臺灣最大的沙洲。外傘頂洲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為「移動的國土」,行政上歸屬雲林縣口湖鄉,但實際上大部份則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
振興宮
振興宮的外觀雖然看起來樸實不起眼,不過這裡可是祭祀七崁武術始祖—阿善師的牌位,振興宮旁的振興社,就是昔日阿善師開創的武館。從一開始的牌坊,一直到廟後的阿善師墓園,都可以看出西螺七崁與西螺發展的歷史淵源。 提到西螺七崁武術,就不能不提到阿善師(劉明善),阿善師在西元1828(道光八年)來台後就定居於
虎尾驛
「虎尾驛」原是虎尾糖廠客運與小火車車站,最早稱之為「五間厝驛」,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後改為「虎尾驛」,是虎尾早年最重要的交通動線,也有客運巴士至虎尾驛接送旅客,因此日治時期虎尾驛一帶一直是虎尾最繁榮熱鬧的市中心。古蹟及其定著土地之地號:建物坐落於本縣虎尾鎮同心段1084地號,建築物面積為208
張廖宗祠
原本建於下湳的張廖宗祠,在1928年才遷移至目前的位置,這是西螺當地張廖氏族的家祠,內供奉祖先牌位。張廖氏族訂下七條祖訓,有傳言「西螺七崁」的「七崁」,就是源自於這七條祖訓,因為「崁」字本來就有「欠」的意思,就是指後代子孫有欠於祖先恩澤,因此張廖氏族從西元1849年起,每年1月11日及9月9日在宗祠
台西海園
位於台灣西部海岸中央的台西海園,是台灣海埔新生地之所在,也是本省文蛤、牡蠣等海鮮的最大生產和集散地之一。這一片遼闊的平原土質多砂,適於農耕,除了魚塭之外,還可欣賞片片的油菜花田,或在這裡放風箏,任它隨風飄揚,輕鬆自在。路上的觀光大道筆直寬敞,沿路可見青蚵養殖在棋格般的魚塭裡,白鷺鷥則聚集在採收後水位
«
1
2
3
4
5
6
7
»
©1995 - 2025
HOHO
版權所有